第一千两百六十六节 变迁-《我要做门阀》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
    第(1/3)页
    长安城。如今已经是永始七年的冬十二月初八,腊八节。
    这座汉室的帝都,和七年前相比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。
    整个长安近郊,如今已经是烟囱林立,大大小小,数以百计的钢厂、铁炉,环绕着长安,一直延绵到新丰、万年。
    高大的烟囱,从早至晚,不停吞吐着烟雾,长安的空气质量,在七年中下降了不知道多少。
    居住于此的市民官员的各类肺部疾病发生频率更是上升了无数倍。
    但,没有人有怨言。
    因为,正是这些终年吞吐着烟雾的钢厂、铁炉,铸就了如今大汉帝国强盛到无法想象的国势!
    一个年产各类粗钢超过一千万斤、精铁两千万斤、铸铁一万万斤的超级重工业体系。
    靠着这无法想象的钢铁产量,国家的发展,日新月异。
    如今,帝国的一百三十八个郡(延和中本为一百零六郡,然而,自永始以来,新拓西域,得匈奴西迁后之土,又分漠南、河湟之地,封建扶桑、扶南之土,并西南属国,共为三十二郡四州之土)皆已实现了农具的全铁器化,内郡的富庶之地,甚至开始普及了全钢农具,各种新式水车与交通工具,也因此不断涌现。
    至于帝都长安附近,更是从前年开始,就修筑成了一条用名为沥青的材料建筑的实验性道路。
    这条路,环绕长安城,经太学武苑而过,直抵新丰,总长度不过两百里,却花费了国家数万万的资金。
    平均每一步的费用高达数千钱。
    但,修成后,天下皆赞。
    朝野内外,更是都有声音,请求在各地也修筑这样的道路。
    因为傻子都知道,这样的沥青路的好处有多少?
    那可是无论刮风下雨,都不会出现泥泞的道路。
    自建成以后,从新丰、万年、临潼运至长安的货车,从此就可以日夜兼程的快速行进,速度快了不知道多少。
    可惜的是,那名为沥青的材料,提取困难。
    如今,汉室也仅在关中的高奴与河西的敦煌,发现了几个提取的矿点,动员数万奴工,日以继夜的开采、提炼,但产量也就每日几万斤而已。
    想要满足天下的需求,恐怕有些困难。
    此刻,在寒风中,一辆马车缓缓的行驶在这条用沥青铺成的道路上。
    这辆马车无比奢华,连车帘都用了金银。
    车内,更是极尽奢华,就连车板上,都铺着价格昂贵的羊绒毯。
    这是羌人从数千丈之高的高原上,采生活于其上的山羊之绒织就,产量稀少,素来有价无市。
    两个娇俏可爱,长着一头金发,褐目高鼻的少女,跪在主人身前的毛毯上,轻轻的捶打着马车主人的双腿。
    若有识货人在此,必能认得,这两个女奴,必是西域乌孙、莎车的特产。
    而像这两个少女这样品质的极品,则必然是这两国朝贡的贡品。
    是只会出现在汉室重臣府上的存在。
    “明公,您此番回京,丞相可是要重用了?”在主人的对面,一个青衣文士,小声的问道。
    “您言重了……”主人轻笑着:“无论在那里,都是为丞相大业效命,为天下兴盛而用命罢了……”
    “居州郡也好,升朝堂也罢,于吾而言,都无差别!”
    “正如丞相去岁所言:居庙堂之高,自忧万民,处江湖之远,则忧其国!”
    “此真吾辈之言也!”
    文士笑了笑,也连忙作揖道:“明公贤德,下官远远不如也!”
    但两人心里面却都和镜子一样敞亮。
    自延和以来,丞相秉政,天子垂拱,四海升平,天下昌盛。
    于是,汉家政坛与士林风气因此为之一变。
    朝野内外,都在为丞相当政后作出的种种改变而寻找理论支撑。
    包括丞相自己,也在寻求着思想理论上的基石。
    于是,荀子、孟子的言论,被人从故纸堆里捡起来,擦了擦灰尘,重新用上。
    就连吕不韦、尸子等人的典籍,也被人拿出来研究,作为自己理论的基础。
    同时,天下文坛,也吹起了名为‘我注经义’的风潮来。
    与从前的经义注我,形成了截然不同的对比。
    所谓经义注我,乃是董子以来的风潮,讲的是用先贤,主要是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精神来阐述‘我’或者天下的大义。
    学者、文人,是尊奉先贤、崇尚先圣、先王的践行者。
    而这‘我注经义’则不同,讲的是拿先贤、先王的经义,为我所用,随意裁减,合则合,不合则削。
    简而意之,就是合我心意,合我道理的,才被承认,才被使用,不合的,则假装没有这些文字与经义。
    此风自出现以来,迅速席卷天下诸子百家,彻底改变了汉家文坛和士林的风气。
    各路牛鬼蛇神粉墨登场,而大儒鸿儒,更是因此纷纷开山立派。
    短短数年间,天下学派就分了几百家。
    而丞相乐见其成,鼓励甚至奖励大儒们自立门户。
    根据永始二年丞相的‘兴学令’,举凡州郡,旦有学苑之立,只要门徒过百,便可申请立为县州之学,得到国家拨款。
    更命各地州郡,考核和评定辖区学苑、私塾的等级,明其优劣。
    更命在各州、郡,分别设置由国家建立和保障的州学、郡学两级学府。
    第(1/3)页